欢迎来到赛奥维度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
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
编辑 :

赛奥维度

时间 : 2025-01-08 11:30 浏览量 : 1

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通常被称为“迷你人脑”或“脑类器官”,是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培养出的一种具有人类大脑某些特有组成部分的类脑结构。以下是对其详细的介绍:


一、起源与发展

迷你人脑培养始于人体干细胞,由奥地利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于尔根·克诺布利希和马德琳·兰开斯特与英国、德国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2008年,日本干细胞生物学家笹井芳树团队发现,来源于干细胞自发组织的神经球中可以产生皮层样结构,包含有皮层祖细胞和功能神经元,这是首个初级脑类器官模型。

2013年,Jürgen Knoblich和Madeline Lancaster等人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报告了首个人类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三维脑类器官。


二、培养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特别搭配的多种营养物质,促使干细胞生长并组成复杂结构,以此培养出可以形成脑和神经系统的神经外胚层。

神经外胚层组织碎片被放置在一个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在有氧气循环和养分供给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类脑器官”。

培养一个月后,神经外胚层碎片可组成视网膜、脉络丛和大脑皮层等大脑组成部分。

两个月后,“迷你人脑”长成,尽管大小仅4毫米,结构细密程度难以与发育完成的人脑相比,却拥有能够放电的神经元和多种脑神经组织。


三、特点与优势

迷你人脑作为实验室培养出来的迷你模型,拥有其他大脑研究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当将电极与脑类器官连接起来时,能触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自发模仿真实大脑。

迷你人脑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发育过程和确定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

类器官(organoid)也称作微器官(mini-organ),即类似于真实器官的微型模型,通过对多能干细胞或者成体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自组织形成,与人体器官结构高度相似,并能复现被模仿器官的部分功能。


四、应用前景

迷你人脑有望成为了解大脑发育障碍原因的全新工具,也可用于试验可能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可以利用迷你人脑模拟疾病过程,如小头畸形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抑郁症等,并确定病因。

未来,迷你人脑还可能用于个性化药物测试和移植治疗等领域。


五、局限性与挑战

目前的脑类器官并不完全匹配真实大脑,其最显著的缺陷是长到几毫米之后就会停止生长,原因是缺乏提供氧气和营养的血管。

不同于真实大脑,脑类器官缺少来自周围环境的感知输入,而感知输入是大脑回路发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一。

总结,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在神经科学研究和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些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cache
Processed in 0.00801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