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用于快速、精准地测量小体积样品的光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以下是对其详细介绍:
一、工作原理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基于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其核心部件包括光源、光栅、样品室、检测器和信号处理器。
光源:通常采用氘灯或钨灯,发出特定波长的紫外或可见光。
光栅:根据样品需求选择特定波长。
样品室:放置待测溶液,光线穿过样品时部分被吸收。
检测器:测量透过样品的光线强度,转换为电信号。
信号处理器:接收电信号并处理,最终得到吸光度值。
二、技术特点
1.样品量小:通常仅需0.5-2微升样品即可完成测量,适用于珍贵或稀少样品的分析。
2.测量范围广:可检测核酸、蛋白质、细胞溶液等多种物质的吸光度,常见波长范围为190-850nm。
3.无需稀释:直接测量高浓度样品,减少样品处理步骤,提高测量效率。
4.快速检测:几秒内即可完成测量,结果精确可靠,便于高通量实验需求。
5.数据导出:支持自动生成报告,方便数据存储和分析。
三、应用领域
1.生物研究:用于核酸(DNA、RNA)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评估样品的纯度和浓度。
2.微生物学:通过OD600光路检测系统,评估细菌和微生物的浓度,在微生物培养、发酵工艺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具有重要应用。
3.药物开发:用于药物溶液的光谱分析和浓度测定,帮助研究人员准确确定药物成分的吸收峰和浓度。
4.环境检测:检测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微生物物质浓度,如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化合物,有效监控环境质量。
四、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高灵敏度:可检测低至2ng/μl的核酸,适用于微量样品。
操作简便:无需比色皿,直接使用加样器将样本加在检测表面上,节省消耗品费用。
结果准确:采用高稳定性光源和检测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局限性:
易受干扰:样品中的杂质或气泡可能影响测量结果,需注意样品处理。
适用范围有限:对于某些特殊样品(如高浓度或高粘度样品),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测量条件。
五、产品示例
NanoDrop 1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
波长范围:220-750nm。
波长精度:1nm。
分辨率:3nm(FWHM at Hg 546nm)。
光程长度:1mm(可自动调整到0.2mm)。
检测限:可检测低至2ng/μl的核酸,高至3700ng/μl的核酸。
吸光率精确度:0.003 absorbance(1mm光程)。
吸光率准确性:1%(at 0.76 absorbance)。
吸光率范围:0.02-75(相当于10mm光程)。
核酸检测周期:10秒。
体积:20cm×15cm×12cm。
六、操作注意事项
1.样品准备:确保样品无气泡、无悬浮物,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2.空白测量:使用纯溶剂进行空白测量,作为基准值。
3.仪器校准:定期校准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数据记录:记录测量条件(如波长、光程长度)和样品信息,便于后续分析。
七、市场与品牌
主要品牌:Thermo Fisher Scientific、BioTek、NanoDrop等。
产品类型:包括单通道、多通道(如8通道)和自动化系统,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八、未来发展趋势
1.集成化与自动化:结合成像、质谱等技术,实现细胞培养与实时监测的一体化。
2.多重力环境模拟:结合微重力、超重力及动态重力变化,模拟更复杂的太空环境。
3.跨学科应用:与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领域结合,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产品。
4.商业化与普及化: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有望在更多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